第536节
铮和窦月月也要治病,看两人的意思还想摆摊子卖酒米饭,试着自立。 他俩的毛病都不是传染病,卖吃的不影响。 他们也没时间成天带着孩子。 于凌是乐见他们摆摊的。 倒不是说担心以后都吃她的、用她的。 关键这俩要是生意做得起走,以后肯定就安心在北京待着了啊。 能治好病,同时还能挣钱。她就不用担心他们待不住,要偷偷带着诚诚回贵州山区了。 而且买了房子就能落户变成北京人、吃商品粮,这对他们肯定也有莫大的吸引力。 等于凌回到家,窦月月已经在做午饭了。 她就做的贵州的酒米饭。俗称酒米饭,书面语就是糯米饭。 这倒不是做来卖的,就是做来四个人中午吃。 她总要先练练手。还计划请于家的人都尝尝,提提意见。 看要不要做什么适应北京人口味习惯的变动。 于凌道:“月月,去做手术的事可能要等一等。一来医院需要排队,二来晚一点我不是要给村里寄1000块钱么。答应支书的事,也不能一直拖着。王铮你下午陪我去一趟银行和邮电局吧,我们去把汇钱的事办了。总之今年上半年一定让月月你把手术做了。” 她承诺了给村小捐1000块,这才能这么顺利得到支书的帮助。 其实寄了这1000,对如今的于凌压力也不是太大。 但她一定得以这个理由,拖一拖。 不然,这两口子如果认为她非常的有钱,起了什么不好的心思怎么办? 防人之心不可无!这样对他们彼此都好。 她就拖一个月,下个月再安排窦月月检查和做手术的事。 这个月就先把地皮子踩熟吧。 王铮点头,“好的。” 昨天下午月月去给支书打了保平安的电话,支书其实就问起过这件事了。 村小确实年久失修、破旧不堪。 至于寄了钱,可能做手术的钱不太够。这在他看来才是正常的。 只要有得治就好,早一点、晚一点没什么。反正也这么多年了。 窦月月也没意见,钱不够再攒攒是对的。 总不能让于凌去借钱,或者做生意的本钱都不管了! 一千,确实是好大一笔钱! 而且,那老医生还让准备两三千呢。 他们两口子在贵州山里,要不吃不喝挣好几年才有一千。 现在拿出一千,六月之前就能再有两三千,他们已经觉得于凌非常能挣钱了。 于凌看他们还算好沟通,又继续道:“另外啊,就是送诚诚去上幼儿园的事。这事儿不能再拖了,今天都初八了。下午我就去找找附近幼儿园的园长,争取让孩子能去插班。这北京跟村小不太一样,什么都要讲规矩!” 村小的报名、考勤那些早一点、晚一点都没事。有些人读完一学期,学费还没缴清呢。 窦月月道:“好的,这都依你。我们在这里人生地不熟的,什么也不懂。甚至人家不说普通话,我们就听不懂了。” 普通话好办,高音喇叭里都是普通话。他们这些年也听了不少。 但外地方言就不好懂了,甚至有些地道的北京话也不太能明白。 他们夫妻在北京没有归属感。最关键还是没钱,人也难免畏畏缩缩的。 于凌道:“没事,遇到不会说普通话的,那跟你们一样也是外地人。听不懂就听不懂吧,过段时日应该就都能用普通话交流了。真的,回头能挣钱了,你们心头就踏实了。别说你们,去年我刚回来的时候心头其实也怯得很。但等我倒卖鸡蛋一天能挣两三块了,我心头一下子就安生了。” 她刚回来跟耍无赖似的,也是掩饰内心的无措。 不那样,她真没法在家里立足。 说到挣钱这个话题,窦月月道:“我做的酒米饭有多的,想给你哥哥家、妹妹家都送些去尝尝。也听听他们的意见。” 这些食材是昨天去菜市场,于凌掏钱买的。 她们夫妻是真的没什么钱。全部家当也就三五十块,缝在了棉袄里侧。 好在做酒米饭卖,不需要太大的本钱。 她想去看看黄姐是怎么做生意的。 不过,倒卖鸡蛋都能一天挣两三块啊?那酒米饭好吃的话,应该也能赚这么多吧。 这样一来,真的心头就踏实了。 第384章 于凌点头,“下午送去吧,下去四点左右。那会儿人会有些饿,再晚了就不太好消化了。正好我教一下你们怎么乘坐公交车,你们也熟悉一下附近的车站、路线。以后要去哪里就可以自己去了。来了北京,至少天x门广场、故宫、天坛、颐和园这些地方是要去逛一逛的。今早上我出去了,你们是不是都没出过门啊?” 这要在北京长住的,就不去照顾于朵一日游的生意了。 她的旅行社主要还是针对外国友人在做生意,收费偏贵。 之前广州那边搞了两次暖冬团,也说是不如接外国友人的团赚钱。估计今年不会再搞了。 窦月月道:“我们还是在楼下待了一会儿的。” 但远了就不敢去了,怕走丢。这边房子也长得差不多。 倒是诚诚无知者无畏的,他哪儿都敢去。 要不是家里有电视吸引他,还哄不回来呢。 这会儿小家伙坐在小沙发上看电视,手旁的小几摆着些零食。 有于朵从国外带回来的,也有于凌在附近小卖部买的。 好在窦月月还控制着量拿给他的。 于凌觉得窦月月应该是舍不得把好东西一下子吃完了。 以前也没有足够的零食或者饭菜可以让诚诚吃撑。 她还真未必知道小孩儿吃东西没有饱觉。 小家伙此刻的样子别提多闲适了,小脚丫还轻轻一晃一晃的。脸上美得很! 于凌心头就有数了。看来这两口子确实是有些怯,不敢走远了。 “我打电话叫了给我看摊子的人送衣服过来,一会儿你们都试试看合不合身。” 这一家三口的衣服除了她在市区给买的那一身,其他都显得破破烂烂的。 但肯定要有替换的才行啊。 她就打电话让齐欢送一些过来,估计一会儿人就到了。 果然,很快就听到齐欢的声音在楼下喊道:“于凌——” 男人、女人的衣服她拿了各两套。 还有小孩的衣服拿了四套。那是她老板亲儿子,多拿两套替换着穿。 还有鞋袜、帽子、内衣裤那些,她到旁边相应的摊子上也都给买了,一起带过来。 冬天嘛,大衣裳十分的厚实。 齐欢不想扛着那么大一包衣物去挤公交车。于是就直接装在大口袋里,坐野的过来的。 车费一块钱,回头连同去别的摊子买东西的钱,一块儿找于凌报销好了。 坐公交车一毛钱,但扛一大包很累赘。如今有钱了,干嘛没苦硬吃? 她每次看于朵坐野的,就都挺羡慕的。 但平时上下班用不到,今天倒是可以过过瘾。 现在到楼下了,要扛上四楼也麻烦。里里外外、上上下下八身,起码三四十斤呢。 她就预备把那个那个男的喊下来扛。 于凌在窗口看了一下,就明白了齐欢的意思。一开始她俩下货的时候,其实也是干过体力活的。 齐欢绝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,正经干活的时候也是舍得力气的。 她道:“王铮,你们的衣服到了,你下楼去接一下吧。” 王铮点点头,起身下楼去。 他以前在家不做家务活。因为农活主要是他做,他是养家的人!干农活也很辛苦的。 如今嘛,吃的、穿的、用的都是于凌的。 以后还要靠于凌出大钱治病,他肯定听招呼。 等他们上来,齐欢就把衣 服一套一套的拿出来,“我都按于凌说的尺码拿的,卖得最好的款式、颜色。来,诚诚,你也试试。对了,这个红包给你!快给齐欢阿姨拜个晚年!” 她准备了一张大团结包在红包里,毕竟是头回见面。除了压岁钱,还是见面礼。 托于凌的福,她如今也是月入大几百的人了。虽然辛苦,但是真的能挣到钱啊。 这样的日子才有奔头! 所以,肯定不会小气的。 一张大团结,非常那得出手了。 再富不能富孩子嘛。于朵是亲小姨,又比她有钱得多。给侄儿、侄女的压岁钱也只包了20块! 接红包,诚诚已经比较有经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