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71章 皇甫嵩的行动
    李儒有些无语。    在他看来,杨彪和皇甫嵩根本就是在哄骗董卓。    这是有着前车之鉴的。    当初董卓初掌大权,杨彪与王允等朝中重臣,纷纷向董卓暗示,让董卓对受到“党锢之祸”迫害的士人进行起复,甚至重用。    他们说,董卓做了的话,就可以得到天下人的感激。    董卓大喜,当即依言照办。    许多人因此一跃而起,成为州牧或太守。    结果呢?    那些家伙根本不感激董卓,对于董卓下达的政令阳奉阴违,爱理不理。    更有如袁隗者,干脆把子侄赶回了老家。    这不是摆明了不看好董卓吗?    李儒经过好长时间的深思,终于明白了其中道理。    天下的权力和利益就只那么多,你拿多一点,他就要拿少一点。    以前,这些权力属于皇帝、宦官、外戚、士大夫。    士大夫们为了争夺更多权益,绞尽脑汁进行谋算。    眼看着皇帝死了,宦官倒了,不等士大夫们伸手,董卓半路杀出!    董卓极其蛮横地来了个一锅端,把所有权力都归于自己!    对于士大夫们来说,这简直比杀了他们还难受!    所以,无论给士大夫们多少好处,都不可能与他们结成同盟。    这些道理,李儒已经给董卓分析过。    然而,董卓至今依然心存幻想。    作为一名谋臣,李儒不可能眼睁睁看着董卓又去踩坑。    当然,基于董卓的牛脾气,李儒也不愿正面阻止。    想了想,李儒含笑说道:“岳父且先不要考虑太远,总要考虑一下白小娘子。”    董卓愣了片刻,重重一拍大腿,叫道:“是啊,我真是糊涂了!”    然后,董卓就在屋里走来走去,嘴里还一直自言自语:    “白儿自小就文静老实,可不能嫁给一个浪荡子。    嗯,太老实的也不能嫁,护不住她。    大家族的也不好!    人多嘴杂,多半会编排她。    ……”    突然,董卓停下脚步,转头问道:“皇甫嵩的子侄你了解吗?”    这会儿,李儒正在思考。    皇甫嵩和杨彪等人,到底有什么阴谋?    ~~~    时间回到五天之前。    皇甫明返回洛阳,当即交给皇甫嵩一封联名信。    执笔者是卫沐。    签名者则多达三十余人。    所有签名之人,尽是关中的世家豪强。    皇甫嵩静静看完书信,眉头立即皱了起来。    他沉思片刻,目光投向静静站在一旁的皇甫明:“你叔父没在信上签名,你没劝过么!”    皇甫明连忙申辨:“我劝过了,但他说……夏国说不定可以成事。那样的话,他那一脉……”    皇甫明有些迟疑,没把后面的话说下去。    皇甫嵩不用多作思考,直接猜出了皇甫佑的心思。    当此之际,谁都可以看出,天下即将大乱。    改朝换代之日,或许已经不远了。    为了家族的延续,进行多方下注,这是最为稳妥的做法。    所以,皇甫佑避免站到赵云对立面,表面上看并无问题。    但是实际上,这是真有问题的!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    皇甫嵩注视着皇甫明,淡淡道:“看你这模样,似乎明白你叔父的错误?”    皇甫明微微躬身,说道:    “夏国的正策表明,他们是不会容忍任何大家族存在的。    即使叔父那一脉投靠过去,未来也会被拆成无数个小家庭。    拆烂了的皇甫家,就没有力量了。    皇甫家的威势,自然也就不再。”    “嗯,还算有些长进。”    皇甫嵩点了点头,看了看窗外漫天的晚霞,挥挥手道:“你长途跋涉一趟,就先回去歇着吧。”    皇甫明再度躬了躬身,转身出了书房。    想了想,他向后院转去。    作为一名庶子,他出了一趟远门,回来后理当去向嫡母报个平安。    大汉讲究孝道。    晨昏定省,这就是世家子弟应尽的孝。    若是嫡出子,通常不会讲究这些。    但如果是庶子,这一点就显得非常必要。    路过花园之际,他下意识四下扫视了一眼。    不出他的预料。    西边池子中央的凉亭里面,一群女子正在玩闹。    一旁的长椅中,隐约可见一名矮胖男子斜斜躺在一名侍女怀里,也不知是不是已经睡着了。    那男子名叫皇甫坚寿,乃是皇甫明名义上的弟弟。    对方是嫡母所生唯一的儿子,也就是洛阳皇甫家唯一的嫡子,身份贵不可言。    为防夭折,皇甫嵩给皇甫坚寿取了个双字的“贱名”。    从小到大,皇甫坚寿就是在皇甫嵩的宠溺中长大的,因而养成了跋扈嚣张、我行我素的性格。    在皇甫坚寿那里,皇甫明受过许多屈辱。    暗自握了握拳,皇甫明收回视线,继续走向嫡母的院落。    次日上午,大汉朝廷早朝。    小皇帝刘宏老老实实坐在皇位上面,板着小脸充当背景板。    皇帝宝座的左前方,被摆了一张夏国制式的太师椅。    董卓前不久刚刚受封为太师,拥有带剑上殿,赐座的权力。    董卓那胖胖的身体,大剌剌地坐在太师椅中。    群臣当然对此很不爽。    不过!    脖子硬的家伙,早已做了董卓的刀下亡魂。    此时还能站在殿中的,要么是些懂得隐忍的人,要么就是投了董卓的人。    当群臣向皇帝行过大礼,董卓威严地扫视众人,问道:“大家有什么事,快快报来!”    董卓自幼好武,勇力过人。    年纪轻轻投军,从一介小卒一路向上爬,一直达到当今这一步,骨子里都被军人气息浸透了。    也是因为这种经历,他真正懂得军人的心思,善于笼络军将和士卒。    至今为止,洛阳的十几万军队,已经成了他的死忠。    这十几万军队,给了他为所欲为的底气。    若不是心中有着志向,他根本懒得搭理朝中这些官员。    依着他的意思,这些都是国之蛀虫,全部杀了才最省事。    等了一会儿,皇甫嵩走了出来,公式化地向着皇帝方向拱了拱手,随即转向董卓。    “太师,叛贼赵云称王建制,贼势日大,不剿不成了!”月不语的三国赵云,开局获得后世记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