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30章 段正淳读报
    “怕是够用了。”倒蚯蚓的妇人说道。    “那好,我们出去透透气。”    拿竹片的妇人一边说话,一边用竹片在土壤上面来回刮了几下。    刚刚被翻开的土壤,重新被盖了回去。    两名妇人各自背起一个沉甸甸的背篓,向着草棚外面走去。    就在她们即将走进鸡舍区的时候,听到远处传来了喊声:“大家都出来了哈,听报了,听报了!”    两名妇人不由得加快了脚步。    一名妇人说道:“今天听报的时间,好像比以前早些啊。”    “应该有大事吧。”另一名妇人笑道,“要不然,就凭段局长那个性子,能让我们早早休息?”    “倒也是。”    两名妇人快步走进鸡圈,将大背篓放下。    这鸡圈里养着数百只鸡,鸡屎味道十分刺鼻。    不过,两妇人一直都在做这个工作,早已习惯了。    她们将大背篓里的蚯蚓撒进鸡食槽中,就空着双手向附近的小广场跑去。    “唉呀,我没洗手呢,手上又脏又臭。”一妇女一边跑,一边说道。    “我们都耽误一阵了,洗了手再去就晚了。”另一妇女说道。    “唉,都怪段局长,今天就不准时!”先前的妇女小小埋怨。    两人跑到小广场时,发现这里已经站了一百多人。    而且,狼狈的不只她们两个。    有个妇人估计是正在喂猪,直接把喂猪的大瓜瓢都拿了过来。    还有的人身上,还围着干活时的围裙。    妇人们相互点了点头,就看向屋檐下那个站着的人。    那是一个面容憨厚,却又不失威严的男人。    正是畜牧司畜牧局局长,段正淳。    自从段正淳学会了识别常用字,就每天都固定时间给大家读报。    当然,这并不是畜牧局一家独有。    事实上,夏国的各个工厂,现在都流行这样做。    “咳!咳!”    段正淳习惯性地清了清嗓子,扫视着众人,大声道:“今天读报早了一些,是因为今天的报纸有加刊!”    众人顿时恍然。    对于大家来说,报纸上的故事,新鲜事,政策,都是很有趣的。    而且,听报这段时间,其实就是站着休息。    段正淳没有废话,马上就低下头去,展开手中的报纸,大声念了起来:    “社论:    《华夏好儿女》。    你们可能不会想到,这篇社论是大王写的。    据说,大王写这篇社论之时,人正在青海城。    好了,大家听我念正文——    【    我华夏儿女,自古就有优良美德。    我们勤劳、勇敢、坚韧、忠诚、尊老爱幼……    】    ”    众人听得心潮起伏。    他们觉得,大王简直说到他们心里去了。    华夏儿女,真的是美德多多啊。    正沉醉间,突然听到段正淳语气一转。    “但是!    尊老,不等于要听从长辈的一切。    比如说,长辈让你干坏事,你也要尊守吗?    或许你们觉得我说得不具体。    那我举个例子。    就在青海城,有一个老妇人,命令她的儿子拿出所有的财货,投进青海湖里去。    原因是,那个老妇人做了一个梦。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    梦见青海湖里有个神,那神向她讨要供奉。    她儿子不敢不从,真就把所有财货扔湖里去了!    你们说,这种尊守有意义吗?    我说,并不是每一名长辈都是聪明的。    恰恰相反,有不少长辈思想古板,根本不能适应我国的快速发展。    如果你们觉得他们的命令有些问题,你们可以暂不执行,去向官府中的父母官询问。    如果有老人倚老卖老,对社会和国家造成了损失,官府将对其依法处置!”    听完这些,众人心头都是一震。    然后,许多人都露出轻松的神色。    一些聪明人终于明白过来,为什么赵云要写这一篇社论。    这是为了给年轻人的思想松绑!    从此以后,各家各户的老人,再也不能用他们的老思想老眼光来限制年轻人了。    的确!    这就是赵云的意思。    事实上,在青海湖,赵云听当地的汉官倒了许多苦水。    这是因为,在羌胡部落,除了听贵族的话,就是听老人的话。    如果是放在以前,这没有什么问题。    然而,在夏国,不少老人的话,根本就是在和夏国唱反调。    就比如黑教。    之所以黑教现在还不能断根,就是那些老人的古板思想在作怪。    他们自己依然盲信黑教,并强令可以被他们影响的后辈,继续偷偷地信仰黑教。    出于华夏民族尊老的优良传统,官员们一时都没办法。    赵云干脆就写了这么一篇社论,彻底抹消了老人指导后辈的法理性。    为了让官员们放开手脚,他还在最后特意加上了一句:依法处置!    也就是说,老人犯错,也是该咋的就咋的。    该杀头杀头!    该劳改劳改!    段正淳读完这篇文章,习惯性地向旁边伸手。    他的妻子早已端着一个竹筒站在旁边,连忙将竹筒递给了他。    段正淳咕咚咕咚喝了几口,递回竹筒,再次低头看向报纸。    “下面是新闻。    【    到7月20日,南面已经再次拓土二千里!    大王有令,在新拓之地上面,再建城池三座,并设卫所三座,巡检所九座。    截止7月25日,我国已向金城郡移民36万。    ……    】    ”    这些都是国家大事。    如果是以前,普通百姓根本不会去关心这些。    但在夏国,在这群衣食无忧的工人群体中,关心国家大事已成习惯。    听着国家不断向外拓土,众人的心情都是昂扬起来,个个面带自豪神色。    这正是赵云需要的。    在这个时代,几乎是所有人,都没有民族和国家的概念。    于是,人们就特别重视“家族”。    把家族利益摆到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。    赵云一直都在刻意弱化民族概念,却在强调国家的概念。    通过小说,通过报纸,这种观念已经开始深入夏国军民之心。    拥有了国家概念的夏国人,自然就会以国家利益为重。    到了未来,当夏国进入汉地,以强硬手段对付世家豪强之时,夏国军民也会坚定地站在赵云这一边。月不语的三国赵云,开局获得后世记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