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1章 开办行军学校
    赵云讪笑两声,干脆说了实话:    “我们派往羌地的换粮使者,已经出发了整整四天。”    “到现在还没有回来,必定是遇到什么事情了。”    “我想亲自前去看看,让这件事尽快有个结果。”    “否则,总是拖下去,三口寨的留守人员,将与我们拉开很大的距离。”    赵云所说的,是与羌人以粮食换牛马的计划。    由于运力不足,三口寨里,还留下了一万多石粮食。    目前由周仓与何信率三百人在看守。    这些粮食,赵云打算用来与游牧民族交换牛马。    每到冬天,游牧民族都会陷入粮荒。    若是牧草准备不足,他们的牛马也会大量饿死。    使用粮食和他们换牛马,理论上一点问题都没有。    河东郡以西的定阳县一带,就有大量的游牧羌人。    四天前,赵云派了五个人骑马前往定阳县,联络那边的羌人部落。    然而至今为止,那些人音讯全无。    夜长梦多。    一旦周仓等人与大部队拉开了太远距离,恰好又遇到敌人大举进攻,搞不好就会全军覆没。    徐庶沉吟片刻,叹了口气:“主公亲自前往,的确能够更加灵活地处理问题。只是,还请主公以大局为重,遇事不要太过冲动。”    赵云见徐庶变相地同意了,心中暗自松了口气,道:“元直放心,我知道轻重。”    在徐庶的劝诫之下,赵云的出发时间,定在了次日早上。    接下来,赵云骑着小白,载着小狗儿,把整个队伍前后巡视了一遍。    他如此做,其实是在安抚人心。    古人很少远离故土,原因之一,就是对于未知的远方心有畏惧。    赵云让众人看到,他身边的一个小女孩都不害怕。    对比之下,人们不自觉就会增加一些信心。    小狗儿当然是不怕的。    她天生一颗大心脏。    当初面对着杀气腾腾的鲜卑骑兵,她就敢举个石头去打。    后来跟着赵云,从幽州来到司隶的河东郡,累计行程达到两千多里,更是把胆子练大了。    因为种种原因,小狗儿早已成为货真价实的孩子王。    三口寨里的小孩子,几乎没有不认识小狗儿的。    小孩子们见到小狗儿,胆小的悄悄与她打招呼,胆大的拖着滑板就跟上来了。    结果,赵云的坐骑前后,很快就围上了两三百个孩子。    这些家伙十分吵闹,偏又不好打骂。    被吵得头痛的赵云,很快就收了工。    回到自己帐中,赵云立即让侍女去把蔡琰叫来。    蔡琰想得有点多。    她悄悄和如意商议了一番,这才带着如意一起来了。    见到赵云方才知道,赵云找她,是为了商议“行军学校”的事情。    “小孩子们,必须管理起来。”    “不然的话,这些家伙就会变得无法无天!”    “所以,马上把行军学校建立起来。”    “一到休息时间,就召集所有小孩子进行学习。”    “除了你负责的三本启蒙书籍,其它教材我已写好,你拿去用就行。”    蔡琰听说是这件事,便也认真起来。    她想了想,提出好几个问题:退出转码页面,请下载app爱读小说阅读最新章节。    “首先,老师不够。”    “其次,你写的教材,只有一套。”    “其三,还没有建立奖惩措施。”    “其四,不只小孩子,我觉得成年人也可以学习。不然的话,他们闲着时也容易生事。”    赵云听得连连点头,赞赏地朝蔡琰竖了个大拇指:“你的几个问题都提得很好。既然问题提出来了,差不多就解决了一半。”    赵云皱眉思虑一阵,就有了主意。    “你从孩子中间,挑出那些看起来比较聪明的,调它一百人。”    “然后,你使用教材试教这一百人,把其中领悟力比较强的二十个孩子挑出来。”    “接下来,你正式对这二十个聪明孩子进行教学。”    “他们学习时,必须记好笔记。”    “因为,他们的笔记,就是他们未来的教材。”    “他们学完,马上去各自教导十个人。”    “在此过程中,你得让人盯着那些小老师们,帮助他们维持纪律,树立威信。”    “发现其中特别不合适的,你就换掉。”    “还有特别聪明的孩子,你也需要抽出来,下次由你来教。”    “聪明孩子,一共能够教授二百人。”    “这二百人中,一旦有人学会,马上需要再去教五个人。”    “那学会的五个人,也需要教学五个人。”    “不同层级的学生,可以依次编号,分别甲等生,乙等生,丙等生,等等。”    “你要组织巡察队,经常抽查学习结构最末等的学生的学习情况。”    “哪个孩子教会的人更多,他就奖励更多。”    “可以奖励学习积分。”    “学习积分可以用来兑换鸡蛋、肉食、衣服等等好东西。”    “定期举行全体考试。”    “无论大人还是孩子,都把名次排出来。”    “不同名次,奖励不同的学习积分。”    “考到前几名的,给他戴红花,发奖励,并让他讲解自己的学习经验。”    “同等级前面一定名次,可以提升等级。”    “同等级后面一定名次,相应降低等级。”    ……    蔡琰非常认真地听着赵云的讲话,心里对赵云佩服不已。    她提的几个问题,赵云竟是一次性地解决了。    而且,还回避了老式文人的抵制问题。    因为,整个教学环节之中,除了她这个总教头,其它人全是孩子。    而这些来自流民的孩子,没有几个人是识字的。    即使识字的,也就识得几个字。    所以,不问可知,赵云的那套新式教案,一定能够执行下去。    如意则在一边飞快地记录,把手腕都写酸了。    蔡琰带如意过来,本来是为了替她挡灾。    表面上,却是带如意过来作记录。    而到现在,如意真就成了记录员。    赵云见如意停止了记录,就把稿纸拿过来看了看,发现如意的毛笔字写得还真不错。    他指出其中的几处谬误,随即将稿纸还给了如意。    打发了如意主仆,赵云又叫来徐庶、高默、袁大力,把相关协作工作交给了他们。    “教育大事,关乎我们的未来!”    “元直,你肩上的担子很重啊!”    “如果需要进行人事安排,高默进行协助!”    “需要调兵的话,袁大力进行协助。”    徐庶等三人,全都肃然受命。月不语的三国赵云,开局获得后世记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