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章 小动作
    七月初,赵虎自长安归来。随之而来的,则是七万之众的西凉士卒家眷。为此,刘元耗费了八万银两。    “主公,将士们要见主公。属下拦不住啊。”华雄苦笑道。    “出去见见吧。只是此风不可长。不管什么理由,上官的命令必须服从。”    “喏。”华雄缩了下脖子。    “我等,谢过主公。”    刘元刚刚走到州牧府门前,只见黑压压的跪了一地。    “都是我大汉的百姓。中原也好,西凉也罢,并无任何区别。”    刘元心里知道,这些士卒为什么要来见自己。    “主公。我等也愿意留下,愿主公成全。”    一个壮年汉子走上前来,跪在了刘元身前。    “嗯。愿意留下也是好事,但只此一次。以后再要留下,也必须做满三年义工。”    靠的近一些的士兵,听到之后开始欢呼:“主公英明。”    “好了。此次你等聚众之罪,暂且记下。若有人再敢违抗上官之意,军法从事。散了吧。”    “谢主公。”士兵们再次跪地拜谢,随后才心满意足的回去。    “英雄。你若是镇不住这些士卒,本州可要另择将领了。”    “扑通。”一声。    “属下错了。只是将士们确有感激之心,属下想着也应该,所以并未阻拦。且属下家小无恙,属下也有同等心情。”    “下不为例。”刘元说完,转身往府内走去。留下华雄跪在地上,冷汗直流。    八万银两对于青州来说,实在是九牛一毛。坐拥石见银山,哪里还在乎这些?刘元不缺钱,缺的是粮食生铁。更缺人才。    招贤令颁布已有一年多,也有不少人前来。却大多是一县之才,并没有大才出现。    书院早已建好,只是刘元吩咐,搁置一些日子再行使用。如今四个多月过去。估计着也应该差不多了。    “琰儿。”偷摸的来到蔡府,并未让门人通传。    “子正。你何时来的?”蔡琰语气充满了欢喜。    “嘿嘿,给你个惊喜。”    “差点吓到我。”跟着刘元久了,蔡琰也很少以昭姬自称。    “老师呢?”    “父亲在书房呢。”    “走,咱俩一起去。”说完,拉着蔡琰的小手,去往书房。    “老师。”刘元到了蔡邕跟前,瞬间变成了乖孩子。看的蔡琰捂嘴偷笑。    “子正来了。”蔡邕放下手里的书,看着刘元。    “老师。青州书院,学生想换个名字,改为青州学院。老师以为如何?”    “书院?学院?”蔡邕念叨了几次。    “并无太大区别。子正,你说说为何改书为学?”    刘元上前两步。    “老师,学生是这样想的。书院,太过单一。而学院则不同,可通百家,且不局限于文。青州需要发展,自然需要不同行业的人才。”    “杂学?”    “嗯。学院是总称。由您出任院长。其下将分为书院、军院等数个分支。老师以为如何?”    蔡邕稍稍思索。    “为师并非不明世务之人。你这个想法应该会对青州,乃至整个大汉,都有着极大的影响。.    你是为师唯一的入室弟子。你我师徒早已是荣辱与共了。不管结果怎么样,为师也愿陪你尝试一番。”    “谢老师。”刘元长揖到底。    “去吧。为师要看书了。”    “老师英明。”刘元这才嬉皮笑脸的拍了下马屁。随后拉着蔡琰走出了书房。    “琰儿,上次的曲子练的如何了?且奏与夫君听听。”    “脸皮可真厚。”蔡琰红着脸,走到筝前。一阵熟悉的音乐随即在刘元的耳边响起。    “当当当………”刘元随着音乐,轻声的哼了起来。    “为夫要为此曲赋词。”    一曲方罢,刘元睁开微闭的双眼。对着蔡琰说道。    随着婢女奉上纸墨,刘元提笔疾书。    “沧海一声笑,滔滔两岸潮,    浮沉随浪,只记今朝。    苍天笑,纷纷世上潮,    谁负谁胜出,天知晓。    江山笑,烟雨遥……”    “写完,收工。”刘元搁笔。    蔡琰看着刘元写完,心底一阵阵的惊叹。    “子正之才,天下无双。”    “琰儿,有你这么夸自己夫君的吗?哈哈~”    “讨厌,没个正经时候。”    “嗯,正经正经。琰儿,我打算写一首曲子。作为咱们青州军的军歌。此曲大气磅礴,非厚重乐器不能演奏。这个忙,需要你来帮为夫啊。”    “我能做到的,自会尽力。”    “嗯,我来哼,你来写…”    “当得当得儿当…”出了蔡府,刘元还是兀自哼着小曲。就连赵虎都看得出来,主公心情极佳。    “主公,军师到处找您呢。”    “何事?”刘元看着前来的亲兵,停下了小曲。    “好像是甄家有人求见。”    “哦?马给我。”刘元步行而来,接过缰绳,纵身跃马而去。    “都在呢。哈哈~”    “主公。”几人喊道。    刚到州牧府。就看到数人正在院内,随即吩咐入内叙话。    “主公,这位便是甄家主。与我青州也是交往了数年。”    刘仁先行介绍。    “甄逸,拜见青州牧。”甄逸施礼道。    “甄家主,请坐。”    “州牧大人,此番前来有事寻求大人帮忙。”甄逸依言坐下,直接开门见山,说明来意。    “家主乃冀州人氏,如何到青州寻助?”    “不瞒州牧。恐冀州难有甄家立足之地了。”甄逸一脸苦笑。    “为何?”刘元也有些惊讶。    “那袁绍不知为何,限我甄家一月内凑齐十万石粮草。还需另出十万金,以供他大军之需。否则…否则将灭了甄家满门。”    “哦?有这等事?”刘元暗自思索,历史好像没有这么回事。是袁绍伙同甄家坑自己,还是其中另有缘由呢?    “毫无理由?”刘元追问。    “甄逸买通前来传讯的小将,据说是因甄家与青州有往来。”    这就对了。刘元想到了袁绍对自己的态度,以及自己离开虎牢所做之事。瞬间恍然。    “这个袁本初,小动作搞的蛮快嘛!现在已过去了多少时日?”    “回州牧,草民快马加鞭赶来,已过去六日。”    “可有人知晓?”    “草民夜晚而出,且乔装一番。应当无人知晓。”    “家主愿来青州?”    “不瞒州牧大人。那袁绍所要之物,草民也拿的出来。可他肯定不会善罢甘休。此番前来,便是想寻求州牧大人相助。草民愿举家迁往青州。”    甄逸说的是实情,拿出这些倒是没有问题。只是以后还会继续索要,早晚会把甄家掏空。    “家主尚有余粮要运?”刘元感觉到了。    “酒坊存粮尚有八万石。能运则运。不能运就烧掉吧。”    “这个暂且不说。家主现在速速赶回,变卖田产、商铺。再大肆购粮置于酒坊。余下的就交给青州来办吧。”    “继续购粮?”甄逸有些难以理解,怎么运出来?    “没错。继续购买,而且,上不封顶。”    “上不封顶?”甄逸脑子完全不够用了。    “甄家主莫非信不过主公?”    刘仁眼见甄逸茫然的样子,随即上前点醒。    “不不不,草民怎么会信不过州牧。这就回去办理。州牧大人,草民告辞。”    甄逸当然不会不信。毕竟刘元没有坑害自己的理由,更不会从中得到任何好处。说完后,施礼告辞而去。牛排煎着吃的汉末,没有三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