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卷阅读22
    人一般模样,倾国倾城。    “姐姐生的像父亲,我便不像么。”    李念音眨着一双清亮的眸子看向妇人,眉毛微扬,红唇轻启,看起来娇憨可人。    三人的目光落在李念音的脸上,又是一惊,两位姑娘竟生的一模一样。    “这是二姑娘吧?    “听闻传言,两位姑娘花容月貌,好看得很,今儿个一见,我倒以为见着了仙女儿。”    十四年前离开华阳时,两位姑娘还年幼,头上扎着两个小髻,喜人得不得了。    妇人性子爽快,又是老东家,对着两个十六岁的姑娘,心里初时的忐忑少了许多,余下更多的是激动。    当初进了李府,可被周围姐妹羡慕死了,谁人不知,李府两位主子是个顶个的好相貌,好才能,两位小主子出生后,更是惹人喜爱。    时隔多年,还能见到两位姑娘,还真是好运道,毕竟这般好看的人儿,平日里哪里见得着。    “你好生会说。”    “如今在哪个府上做事?”    李念音眉眼弯弯,清脆的道。    妇人径自笑了笑才道。    “回二姑娘,我前两年在家里带孙儿,没有寻差事。”    等近日里去寻差事,不是苦力就是烧火婆子,不是她怕吃苦,而是年轻时伤了身子,做不得重活儿,若为了几钱银子再累出个好歹来,更多的都得去了。    李念音似懂非懂的点点头,又看向两个中年男子。    “你们呢。”    其中一个年纪稍长些的先回道。    “回两位姑娘,小人如今在杨府做事,在后院儿做个打杂的。”    也就是干干苦力,劈柴挑水。    另一人也躬身道。    “回两位姑娘,小人在秦府,也是做打杂的。”    李怀音在听到秦府时,眉角一跳。    秦府?    她听父亲说过,母亲生前有一好友,名唤杨檀儿,乃当初的翰林学士府三姑娘。    后来,她嫁给了秦府三公子,秦延。    李怀音轻轻一笑。    “秦府我倒是听父亲说起过,母亲生前有一好友,如今可是在秦府。”    李怀音只是个姑娘,不好直接打听别人府上的事,只得故作不经意问一句。    “大姑娘说的是杨三姑娘吧,夫人生前与这杨三姑娘感情甚好,后来杨三姑娘嫁给了秦府三公子秦延,如今,膝下有一儿两女,过得很不错。”    果然,李怀音只提了一句,妇人便接了过去,她们寻常无事,三两好友聚在一起,谈的最多的便是各个府上的新鲜事儿。    那中年男子也应道。    “确是如此,如今府上的三夫人,正是当初夫人的好友杨三姑娘。”    李怀音不甚在意的点点头,没有再追问下去,几人看起来没有不妥,但是还不能尽信。    “你如今可是不想寻差事?”    妇人见李怀音问她,连忙道。    “这倒不是,只是很多府上都不要婆子了。”    “打杂这些事儿,我身体不大好,又做不来,就索性在屋里闲着了。”    儿子丈夫都有活计,她也不愁吃不愁穿的,能过得去便过了。    李怀音眼神微闪。    这话听起来,像是个懒散的,不过能这么爽快的说出来,想也不是作假。    “你以前在府上做些什么?”    妇人一愣,随之而来的便是惊喜,大姑娘莫不是有意让她再进李府,她连忙回道。    “回大姑娘,奴婢以往是在夫人院子里,替夫人跑腿儿的。”    “夫人喜欢听外面的趣事儿,便让奴婢去打听来,讲给夫人听。”    不仅活儿轻松,工钱还高,那会儿可招了许多人眼红。    李怀音浅饮了口茶,这婆子还真是机灵,她不过问了一句,她便知她的意,连自称都变了。    李念音唇角一扯,母亲倒还真会用人,这婆子能说会道,让她去打听些趣事儿,讲起来也定是生动得很。    “你可愿再来府里做事。”    妇人一喜,果然如自己所料,姑娘有意让她再来府里,妇人惊喜之余连忙道。    “奴婢自然愿意。”    “不知,姑娘让奴婢做些什么呢。”    李念音眼珠子一转。    “不知你烧饭好不好吃,不如就去烧饭吧。”    妇人一听,笑容僵在了唇角。    这个倒不是她怕累,而是她根本不会烧饭,就算她烧了,估计第二日就得被辞退了。    “二姑娘……这,奴婢不会烧饭啊。”    李念音故作为难的皱了眉。    “不会烧饭啊,那要不扫扫地,劈劈柴?”    妇人闻言先是一愣,随后瞧见姑娘唇角的笑意,哪里还能不知道这二姑娘是故意与她玩笑呢。    妇人脸色一红,她刚刚说做不得重活儿,二姑娘这是故意打趣她呢。    ☆、14    婆子脸色发红,一时竟也不知该说什么,惹得李念音轻笑出声。    李怀音回头瞪了她一眼,李念音才乖巧的低下头。    “妹妹性子活泼,惯爱闹腾,往后习惯了就好。”    李怀音看向另外两人,在他们一双粗糙的手上停留片刻。    “你们二人若是做的不顺心了,便来找我,到底是府上的旧人,只要府上还有主子在,定不会亏待了你们。”    两人对视了一眼,随后连忙恭敬的道。    “谢大姑娘。”    曾经在李府做活计的时候,的确做的最是顺心,府里主子不多,需要做的事也少,主子心善,更不会动不动就被打骂。    李府散了以后,他们便各自讨